生態修復與文化融合:鴨子池變身城市濕地公園
- 2024-11-07
- 206
- 運城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
鴨子池位于鹽池東側,總面積4.7平方公里,是保護鹽池重要的蓄泄洪區??偼顿Y3.4億元的鴨子池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,作為我市“1311”重大工程項目,于2020年開始實施。2024年1月,《鴨子池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》榮獲山西省勘察設計協會設計三等獎;2024年6月,《鴨子池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》榮獲建筑業協會“汾水杯”獎;2024年7月,《鴨子池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》榮獲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最高水平評價工程。在這些獎項的背后,鴨子池有何亮點,能在全國市政工程中脫穎而出?
亮點一:水利技術設施的綜合性與系統性
首先加固大壩與防洪設施:工程中加固了大壩近4.4公里,顯著提高了鴨子池的蓄水和防洪能力,這對于保護周邊區域免受洪水侵襲至關重要。其次建設排水泵站與管道:建立了每秒排水量達1.75立方米的排水泵站,并敷設了5.3公里的排水管道,有效提升了鴨子池的水體管理和循環能力。
亮點二:生態友好與可持續性
通過建設潛流濕地與表流濕地,以及生態浮島,工程強化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,促進了生物多樣性,同時通過植物吸收污染物,實現了生態友好的水質凈化。工程中打造了14萬平方米的潛流濕地和表流濕地,這些濕地不僅美化了環境,還提高了水體的自凈能力,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;利用環湖路鋪設和生態緩沖帶,鋪設了11公里的環湖路,既方便了游客的游覽,也增強了鴨子池周邊的交通連通性;在鴨子池周邊設計生態緩沖帶,采用自然景觀和植被過濾,減少面源污染,保護水質。同時,通過雨水收集、中水回用和生態補水等技術,構建閉合的水資源循環利用體系,減少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,提高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。
亮點三:社會治理與靈活優化策略
通過公眾的參與與教育,將生態修復項目與社區參與相結合,設立教育基地,提高公眾環保意識,促進社區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。
靈活優化適應性管理策略,根據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,不斷調整修復策略,確保修復效果的長期穩定。
工程實施后,鴨子池逐漸形成了一個集蓄水、滯洪、生態于一體的原生生態濕地系。在環境美化方面,工程還包括景觀建設,如環湖行車道和慢行系統的鋪設,以及核心凈化區和花溪水塘區的建設,這不僅提升了區域的生態環境,也增強了其休閑和觀賞價值。在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結合方面,通過改善生態環境,鴨子池不僅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,也促進了周邊地區的生態旅游和休閑活動,從而帶來了經濟效益。著眼于長期效益來看,該工程采用了PPP模式,確保了項目的長期運營和維護,這有助于持續監督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。